骨萎缩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医药生物行业半年度策略关注业绩确定疫情 [复制链接]

1#
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 http://m.39.net/news/a_6169081.html

(报告出品方:国联证券)

1.Q1医药复盘,持仓、估值、业绩三重底部

医药行业股价自年7月开始持续回调,截止4月底,回调33.82%,回调幅度全行业第一。目前医药重仓股持仓比例下降至10.8%,扣除医药基金后持仓为7.6%,是过去10年间持仓比例的底部。

医药行业相比10年前缺医少药的时候有了飞速发展。年之后,医药行业多个龙头,如迈瑞医疗、药明康德均登上A股资本市场,一些细分领域龙头也都纷纷上市,A股医药公司百花齐放,带来创新活力。在一些全球前沿领域如免疫治疗、细胞治疗都有中国公司的身影,licenseout中国专利,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在生物技术、制药、器械等领域的突破,医药股的公司通过发展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,发展空间极大拓展。

1.1.医药行业连续3个季度调整幅度第一,估值风险充分释放

自年7月1日(除去7月1日之后上市的)医药行业开始调整,截至年4月29日,医药指数跌幅33.82%,排全行业第1。

从涨跌幅分布看,保持正收益的医药股共占比18%;论板块来看,主板、创业板、科创板股票平均跌幅分别为12%、24%、35%,创业板和科创板跌幅明显。

开年以来医药指数也一路下行,截至年4月29日,上证指数跌幅16%,医药指数跌幅23%,在28个子行业中跌幅排在第9。

子行业中跌幅较少的为原料药,跌幅较大的为生物制品。由于年一季度疫情的影响,导致市场更为悲观,行业的负面事件也加剧了市场的悲观预期。

年初至今,医药行业个股涨幅TOP30排名如下。考虑到流动性问题,剔除市值小于50亿以及上市一年内的股票,约有10%的股票为正收益。经分析,大部分为新冠检测、药物等行业相关个股。

1.2.Q1医药股持仓比例接近底部区间,风险充分释放。

Q1所有基金医药持仓占比约为13.0%;除去医药基金后,非医药基金医药持仓比例约为7.6%,持仓比例均低于年以来的平均水平。我们认为当前医药股持仓比例处于多年来底部区间,悲观预期充分释放。

截至Q1公募基金重仓持股中,医药行业规模为亿元,与Q4环比下降6%;医药股占所有重仓持股比例为10.78%,上升0.8个百分点。医药市值的下降主要源于股价的下跌,基金投资医药股的意愿有所回升。

A股医药市值占比相比美股较低,未来有望持续提升。美股医药行业市值占比约为12%,中国医药行业市值占比约为8%,而自年医药产业开启创新大周期后,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投融资最活跃的行业之一。预计随着生物医药新技术的不断突破,产业一级融资持续加持,未来医药二级市场将有更多创新型的生物医药公司融资上市,医药行业市值占比有望不断提升。

1.3.医药行业估值位于过去10年底部区间

除了年极端市场环境和极端医药*策环境之外,目前已经处于自年以来的底部区间。

1.4.医药行业业绩回顾,年业绩逐步恢复增长

SW医药行业指数增长与业绩增长正相关,一般提前1-2个季度指数开始波动。根据历史数据,H1开始行业下跌,与未来持续3-4个季度的业绩回落有较大相关性;年一季度后,由新冠带来的行业波动逐步消退,行业增速触底回升。

根据Wind一致预期,从Q1后,医药行业进入正常增长趋势,收入端有望保持15%左右增速,利润端有望在和年恢复至20%的增速。

年医药行业振幅波动较大,SW医药指数收盘价从最高到最低,振幅28%。Q1低基数导致Q1业绩非常亮眼,同时叠加国内经济活动恢复带来的增长,表观增速达到历年高点。行业表现通常会反馈市场的预期,从Q1以后,行业一路走跌,提前反馈了市场对于医药行业业绩的悲观预期。

行业毛利率较为稳定,工作方式变化影响行业净利率水平。-年医药行业毛利率水平除医疗服务子行业,整体保持稳定,由于整体毛利率较高,个别原材料物料价格波动对于子行业影响不大。

-年医药行业净利率水平波动较大,主要是因为偶发式的疫情和工作方式的变化,学术推广从线下到线上、差旅频率下降,使得净利率水平整体呈现提升的趋势。我们判断未来工作方式形成习惯,部分线上交流永久性取代线下交流,相较疫情前整体费用率下降。

A:医疗服务:疫情恢复,子行业有望持续恢复增长态势

营收:Q1受疫情影响明显,Q2开始明显恢复增长,Q3由于需求递延带来高速增长。由于基数问题,年业绩趋势呈现前高后低趋势;年后疫情有所缓和、需求增加,Q3-Q1收入增速逐步提升。

净利润:相比于营收,公司营业成本、费用属于刚性支出,归母净利润波动更大。受新冠疫情影响,Q1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,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恢复后,Q1净利润同比快速增加;随着国内疫情消退,疫苗覆盖率提升,经济活动恢复,医疗服务行业持续恢复增长态势,Q1依然保持了较高利润增长。

A1:医疗服务toB行业:业绩显现出高韧性,预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

按照客户类群不同,我们将医疗服务行业分为toB和toC两部分。toB包括CXO和ICL,具体成分包括金域医学、康龙化成、美迪西、泰格医药、药明康德、昭衍新药。

营收:toB医疗服务季度间营收变化平稳,只有Q1受疫情影响明显,后续整体呈现季度间增长趋势,Q2-Q1季度同比增速均高于35%,Q2-Q1同比增速持续提升,体现出toB医疗服务在疫情下的高韧性。

净利润:受到成本、费用的影响,归母净利润波动更大、增速也更快。Q2的高基数使得Q2季度同比增幅只有10%,但其余季度增速均超过50%,toB医疗服务业绩显现出高度的韧性。

A2:医疗服务toC行业:受疫情影响较大,随着疫情控制增长逐步回归正轨

toC包括爱尔眼科、通策医疗和盈康生命三家直面终端消费者客户的医疗服务公司。

营收:toC医疗服务受疫情影响波动明显。虽然Q3由于需求递延带来的高速增长弥补了前两个季度的下滑,并在Q4-Q3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持续增长,但由于年Q4西安等多地疫情反复,年医疗服务行业toC行业营收承压。展望年,虽然Q1营收略有恢复,但3月初至今,北上广深、吉林等地皆有疫情散发,仍未完全结束。我们认为,短期来看,医疗服务toC行业仍会受疫情波动困扰;长期来看,医疗服务需求较为刚性,疫情平复后,医疗服务toC行业仍会迎来小幅反弹。

净利润:年Q4散发的疫情使医院等场所的管控措施,影响toC医疗服务的开展,且企业营业成本、费用刚性,当期归母净利润承压。与年Q3相比,Q1营收已经接近恢复,但归母净利润与年Q3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,可见动态清零*策下toC企业持续投入防疫物资和人力会带来利润端的增长压力。一季度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,toC企业归母净利润仍然承压。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升、小分子特效药的上市、疫情的逐步控制,社会有望逐步回归正轨,toC医疗服务利润端也有望持续恢复。

B:医疗器械:与新冠直接相关,预计年将消退波动正常增长

营收:年营收增速同比为19.6%,在年疫情产品海外大量销售,高基数背景下,仍有较高增速。主要是年国内诊疗活动逐步恢复,医疗器械产品推广销售活动,较疫情期间有所复苏;同时,具备新冠产品海外销售能力的公司,在海外疫情波动中,实现创收。Q1,受国内疫情反复刺激,新冠相关公司营收增长迅速,拉动子行业整体增长。

净利润:年,归母净利润同比14.8%,因营销活动逐步恢复,提高成本;相较年疫情期间,产品供不应求,年平均销售价格有所回落,毛利率下降。另外由于年运费在会计科目中的调整,对利润也造成影响。Q1,归母净利与营收增速基本同步。

C:化学制剂:注射剂出口、创新药企相对表现好

营收:Q1化学制剂营业收入.84亿,同比增长5.86%。增速来看,低基数的创新药企业艾力斯、微芯生物增速高;注射剂出口增速快,如普利制药、健友股份。

净利润:Q1化学制剂行业实现归母净利.48亿,同比增长8.37%。除收入、利润端均高速增长的普利制药、健友股份外,人福医药(麻药增长+子公司扭亏)、科伦药业(原料药涨价+制剂集采放量)、健康元(吸入制剂低基数背景下放量)的利润同比增速表现好。

D:化学原料药:CXO产业链业绩增速高

营收:化学原料药子行业Q1实现收入.34亿,同比增长10%。其中海普瑞(同比+51%)肝素原料药/制剂增长;美诺华(同比+48%)CDMO、制剂业务高增长;皓元医药(同比+33%)作为研发企业上游,分子砌块和工具化合物高增长。

净利润:化学原料药子行业Q1实现净利润24.70亿,同比增长3%。利润高速增长的企业和收入高速增长企业基本一致。Q2人民币贬值,出口的原料药有望受益。

E:CMO/CDMO:行业持续高景气,新冠带来业绩高弹性

营收:Q1CDMO/CMO行业实现营收52.1亿(同比+%),我们预计主要受益于①新冠大订单带来的业绩增量;②由新冠推动的制造产能回流,如疫苗、药物等研发生产,行业订单景气度提升。

净利润:Q1CDMO/CMO行业实现归母净利11.6亿(同比+%),各龙头企业项目漏斗管线持续扩大,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管理,净利润增速实现了超过收入增速的高增长。

F:生物制品:疫情常态化,业绩趋于稳定增长

营收:去除智飞和康泰有新冠疫苗业绩增量企业的影响,在Q1、Q2常规疫苗接种不能正常展开,行业增速下滑,Q3收入增速即恢复到6%以上,由于Q1的低基数及疫情恢复,在Q1行业营收增速达到27%,季度间呈现加速提升趋势。年下半年至Q1增速维持在20-25%,疫情常态化,营收增速趋于稳定。

净利润:相比营收,Q2至Q2归母净利润受到成本、费用的影响,增速更快。年下半年开始增速下滑,且低于营收增速,我们预计是由于年同期疫情使得销售推广工作无法开展,销售费用率较低,年下半年企业推广工作恢复,利润端受影响,Q1增速开始回正,利润端逐渐恢复。

年以来医药行业表现较好的大多数为新冠相关的公司,我们认为对于新冠业务要更加理性看待。从盲目追赶新冠相关公司到迅速抛弃新冠相关业务的公司,这个投资周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。新冠的发展及防御*策依然是未来的核心变量之一,我们认为未来新冠业务不仅仅是现金流,还有望成为常态化防疫手段之一,如常态化核酸检测及疫苗流感化接种,因此新冠业务有望得以重估。

疫情导致的年Q1医药行业业绩的高基数,我们看好年一季度后,绝大部分医药子行业业绩有望触底反弹,医药行业基本面开始向上。(报告来源:未来智库)

2.年下半年医药子行业展望

我们判断新冠背景下,国家将继续加大医疗基建的投入,利好医疗器械子行业的医疗信息化、设备类,乃至医疗工程类的公司;疫苗子行业,预计常规疫苗接种恢复增长,新冠疫苗加强针仍然具备较大市场。CDMO受新冠疫情影响小,产能向中国转移,预计继续维持高速增长。医疗服务行业,短期受疫情压制,看好疫情消退后的恢复。

2.1.医疗器械:新基建拉动需求

“十四五”医院建设蓝图,床位缺口超百万张。“十四五”规划高屋建瓴,提出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,强调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,强化医疗中心综合水平,医院设施和服务水平,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。在重大传染病、国家医学中心、医院及每千人注册护士数等指标,提出量化目标,同比“十三五”规划,指标要求进一步提高。

每千人指标中,医疗卫生床位数、医院床位数、执业(助理)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等指标,年均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既定目标,并定下年更高的目标。但现状距离目标,仍有距离,床位数有.6-.6万张的空缺,执业医师数,则有42万空缺,补齐公共卫生短板需求仍然存在。

而以ICU床位数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,目前和欧美还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。美国、德国疫情期间,针对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投入,反映了ICU床位等应急医疗资源的重要性,要达到美国,甚至德国的ICU床位标准,对应的床位建设还有空间,测算如下:

预计新建ICU床位占新建总体床位20-25%,在建设完成后,总体ICU床位占总床位占比有望达到3.48%-4.52%。

*策切实履行,医院规划落地。年7月2日《“十四五”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》中明确要求地方*府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主体责任,加快未能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的市、医院建设,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,力争实现医院,服务人口超过万的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医院。医院为代表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将会加速。

根据各个省市已经披露的规划,医院趋势明显,医院已经如火如荼的建设中,覆盖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,单个项目预计金额最高达到80亿元,预计最高床位数为4,张。

医院建设规划,在后疫情时期,医院床位数要求有望放宽,医院床位数的扩张。医院推荐床位数,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与“十三五”期间相比均有提高,后疫情时代,医院核心位置被强化,床位数的限制有所放开。

两种方式测算医疗新基建万亿市场空间。对比“十三五”,“十四五”规划医疗新基建主要体现四点差异:1、加强医院为龙头,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;2、医院为代表的城市网格化布局管理,其余医疗机构组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;3、设置国家医学中心、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,推动国家医学进步;4、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,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。四个部分,分别有相应医疗基建费用。

财*支出数据测算新基建市场

医疗新基建分为年度规划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院综合改革,以及“十四五”期间整体规划的综合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。基本公共卫生针对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,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,含有重大传染病防控经费,目前已经披露年的费用为亿,综合每年费用有望达到亿;医院综合改革涉及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、医院等方面,每年资金约亿元。综合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主要包含区域医疗中心、省域医疗中心建设。对应市场空间如下:

医院规划测算新基建市场

结合已经披露全国各地新建、医院规划,医院数据和预计总投资测算新基建相关经费,我们根据各个省市GDP和人口情况,预计医疗新医院开支。

除了中央财*的医疗基建经费,各个省市也先后披露公共卫生资金,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。

综合两种测算方法,我们预计医疗新基建市场容量在8,亿-11,亿之间。

医院“器官”,医疗设备提供功能支持

年12月28号,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《“十四五”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》,提出聚焦诊断检验装备、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、有源植介入器械等7个重点领域,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,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。结合标识系统规则、注册备案流程等法律法规,对医疗设备全流程提供支持。年安徽出台采购进口产品,对国产医疗设备进行进口替代,提供有力得背景。

2.2.疫苗展望:常规疫苗恢复高增长,新冠疫苗每年持续

年由于疫情及新冠疫苗接种,常规疫苗接种受到影响。从年1-4月批签发数据及上市公司销售情况看,部分常规疫苗恢复增长。展望年,动态清零仍将持续,我们认为随着疫情逐渐受控,常规疫苗接种有望得到恢复。此外,从疫情的流行态势看,新冠疫苗的加强针接种有望每年持续,序贯加强防护效果显著优于同源加强。

HPV疫苗渗透率仍较低,未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

HPV疫苗渗透率提升空间大,预计全年批次仍保持快速增长。根据WHO数据,全球HPV疫苗渗透率不到15%,经我们测算,国内渗透率不到6%,目前全球仍是供不应求状态,我们认为,未来随着产能释放,接种意识提升及国家*策推动,国内HPV疫苗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,预计国内市场达千亿规模,另外海外中低收入国家市场有望为国产HPV疫苗带来新的增量。年1-4月HPV疫苗批签发批次,同比增长%,我们预计年全年仍将快速增长。

WHO建议1/2针法预计在中短期不会影响接种程序。WHO提出此建议的背景预计主要因为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接种率偏低,而HPV疫苗在上市后临床研究证明了对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性,全球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HPV疫苗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,预计为提升覆盖率,WHO建议用1/2剂。而支持该建议的相关文献的临床终点为观察持续性感染,并非疫苗上市前临床研究的癌前病变发生率,因此我们预计如果改变临床终点,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临床验证,中短期不会对免疫接种程序产生影响。

13价肺炎疫苗国内增速有望保持高速增长,国产疫苗崭露头角

国内13价肺炎疫苗市场自年之后陆续有沃森生物和康泰民海获批,打破了辉瑞在国内市场的垄断。-年13价肺炎多糖结合疫苗批签发次数分别达22、70、批次,复合增速高达%。年1-4月批签发次数合计50批次,同比增长52%,其中辉瑞仅批签发1批次,沃森生物同比增长67%,民海生物年是首次全年销售,年1-4月批签发24批次,国产疫苗崭露头角,快速放量。

人二倍体狂犬疫苗渗透率有望提升

狂犬病疫苗是唯一用来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主动免疫制剂。由于我国犬类动物疫苗接种率低,为防控狂犬病,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刚性需求。-年狂犬疫苗批签发量对应每年预计0-1万人份,其中人二倍体狂犬疫苗从年29.51万剂增长至年.5万剂,CAGR高达75%。年人二倍体狂犬疫苗仅占5%,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接种后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,无严重的不良反应,适用于过敏体质者、老人及儿童等免疫力偏低的人群,我们认为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。

年1-4月狂犬疫苗批签发次数合计批次,同比增长8%,其中康华生物的人二倍体狂犬疫苗获批签发32批次,同比增长%,呈现恢复性高增长。此外,康泰生物的二倍体狂犬疫苗已经报产,有望在年底上市。

流脑疫苗方面,AC多糖结合苗批次增长较快。

在流脑相关疫苗方面,年1-4月仅武汉所的A群多糖苗、兰州所的AC多糖苗、智飞绿竹和罗益生物的AC多糖结合苗、智飞绿竹的ACYW多糖苗、康泰民海的四联苗、赛诺菲巴斯德的五联苗有批签发。其中智飞绿竹的AC多糖结合苗批次同比增长67%,赛诺菲巴斯德的五联苗批次同比增长%。

轮状病*疫苗高增长

轮状病*疫苗国内仅两家获批,分别为兰州所的单价疫苗罗特威和MSD的五价疫苗RotaTeq。年之前,国内的轮状病*疫苗市场被兰州所的罗特威垄断,年起智飞代理MSD的RotaTeq,而后快速放量。整体来看年1-4月轮状病*疫苗批次同比增长%,其中MSD同比增长%,呈现高速增长趋势。

新冠疫苗加强针仍具备较大市场空间,且有望持续每年接种

新冠加强针有5亿人次市场空间,序贯接种相关疫苗有望受益。目前国内获批的新冠疫苗有8个厂家,其中重组蛋白疫苗、mRNA疫苗和腺病*疫苗的有效性更优。序贯推荐接种疫苗为智飞生物的重组蛋白疫苗及康希诺的腺病*疫苗,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序贯接种相比同源接种防护效果更佳。

据国家卫健委数据,截至年4月28日,全国已完成全程接种12.5亿人,完成加强免疫接种7.5亿人,其中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万人,预计仍有5亿人需要接种加强针。我们认为疫苗的高接种率是未来逐步放开的基础,加强针仍具备较大市场空间,尤其序贯接种推荐疫苗有望受益。

国内有多家企业布局新冠疫苗,其中重组蛋白和mRNA技术路线是开发热点。目前丽珠集团的重组蛋白疫苗已递交上市申请,mRNA疫苗方面沃森生物进度领先。

新冠疫苗加强针有望每年持续。据Moderna年报披露,Moderna年新冠疫苗分发8亿剂,新冠疫苗在接种6个月之后,中和Omicron抗体滴度下降6.3倍,中和野生型的下降2.3倍,即抗体水平会在6个月以后衰竭,公司预计将在年秋季再次进行第四针加强针接种,抗体水平的衰竭或为另一个新冠疫情周期变化的原因之一。我们预计未来我国的加强针有效周期也在6个月左右,新冠疫苗有望成为持续接种的疫苗品类。

2.3.CDMO:订单驱动业绩高成长,CGT成为未来新增长点

疫情发展加速中国CDMO企业全球化产业链地位提升。全球疫情下新冠病*不断变异,和国外反复的疫情干扰生产形成鲜明对比,中国CDMO在供应、承接交付和质量上具有更强的稳定性。年11月以来,CDMO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相关订单体现了疫情下中国CDMO产业链地位的提升,和MNCs(跨国药企)对国内CDMO龙头认可度提高。同时龙头企业新大单的签订可能会使得部分订单外溢至其他CDMO企业,对整个行业产生业绩提振。

持续增长的存货和合同负债保障短期业绩增长:各CDMO企业存货高增,龙头合同负责持续增长,显示出订单持续景气度,保障短期业绩增长。

头部CDMO企业订单漏斗逐步扩大,固定资产增加保障业绩中长期增长。头部CDMO长期丰富的早期项目积累,使得项目向后端延伸空间变大,各家企业不断进行固定资产投放,中长期业绩有望维持高增长。

基因疗法是行业第三波革命浪潮。相比于小分子和抗体药物,基因疗法(CellandGeneTherapy,CGT)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单次治疗的长期化效果、对难治性适应症的覆盖以及潜在的更广泛的可成药靶点。经过一次或少次治疗,CGT即可能从基因层面实现对癌症、遗传疾病、退行性疾病及其他难治性疾病的终身治愈,具备了一般药物可能无法企及的长期性和治愈性疗效,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手段,因此也被认为是继小分子、大分子靶向疗法之后的新一代精准疗法和革命浪潮。

自年FDA批准了首个CAR-T细胞产品Kymriah和基因治疗载体产品Luxturna后,截至年4月已累计批准6款CAR-T治疗产品、2款基因治疗载体产品和1款溶瘤病*产品,其中治疗先天性肌萎缩症的基因治疗载体产品Zolgensma销售额在年已突破13亿美元,预期年将达到20亿美元。

FDA预计-年间每年将会有10-20个CGT药物获批上市,CGT行业有望高速发展,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,全球CGT市场规模将从年的20.8亿美元增长到年的.4亿美元,5年CAGR为71%。

年12月,《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(试行)》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的基因疗法也正式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。年6月22日,国内首个CAR-T疗法阿基仑赛正式国内获批上市,国内细胞疗法的商业化随之开启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,中国CGT市场规模将从年的万元增长到年的.9亿元,5年CAGR为%。

由于技术和工艺尚未成熟,目前基因治疗药物的开发存在着一系列亟待攻克的技术瓶颈,其核心瓶颈为缺乏高靶向、高效率、高安全的基因治疗载体,以及由于复杂的生产工艺引起的载体大规模GMP生产困难。

基因治疗初创新药企业在药物开发、临床申报至商业化生产过程中,由于受到工艺开发能力、GMP生产经验、临床申报相关法规知识的限制,更多依赖专业的研发和生产外包服务。根据Pharmasalmanac的数据,基因治疗外包渗透率超过65%,远超传统生物制剂的25-35%,有望成为CDMO加速发展的新驱动力。

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,全球CGTCDMO市场规模将从年的17.2亿美元增长到年的78.6亿美元,5年CAGR为36%。中国CGTCDMO市场起步更晚,市场规模将从年的32.6亿元增长到年的.4亿元,5年CAGR为43%。

目前CGTCDMO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GMP产能的建设、以及基因治疗载体相关技术开发上。欧美发达地区的基因治疗CDMO行业起步更早,市场规模更大,行业格局更为成型,主要参与者包括Catalent、Lonza、ThermoFisher、药明生基和CharlesRiver等。国内CGTCDMO行业起步相对较晚,参与者包括药明生基、和元生物、派真生物、金斯瑞蓬勃生物和博腾生物等,虽然目前规模较小,竞争格局尚未定型,但是我们看好提前布局新技术的相关CDMO公司,通过技术和经验积累形成竞争护城河,有望迅速提升和保持市占率。

2.4.制药: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