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空间站的“天空课堂”第二讲,将于近期开课,就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与地面进行视频连线时,大家发现了奇怪的一幕:航天员的脸“变胖”了。
当时还有网友调侃,看来空间站的伙食不错,看到航天员吃得饱、吃得好,心里很是欣慰。
从截取的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到,航天员的脸确实“胖”了不少,航天员的脸部“变胖”,真的是因为伙食好吗?
“三上”太空的聂海胜针对以上问题,给出了十分专业的回答,听完聂海胜对航天员“变胖”原因的详解,让人很心疼。
航天员为什么在太空会“变胖”
从空间站传回的视频、照片中,我们不难发现,航天员在空间站内,处于失重状态。空间站内的水珠、实物、笔记本,甚至航天员自己,都处于漂浮状态。
看着航天员在空间站翻跟斗、转铅笔、吞水珠,不少人被这一幕幕场景逗乐,也唤醒了不少人儿时的航天梦。
失重的环境,为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,带来了不少乐趣。但是航天员如果长期生活在太空中,失重的环境,也会给航天员的身体,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。
聂海胜表示,航天员之所以会“变胖”,是因为在失重的环境中,体液重新分配,尤其是头部会分布得更多,从而导致航天员看起来“变胖”了。
当我们在地表时,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吸引,这也是为何我们能站在地上,抛起的篮球能重新掉到地面。
经过长期的进化,人类早已适应了地球表明的重力环境,我们的体液流动,也能和重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。
然而,当航天员进入太空后,重力对体液的拉扯会减弱,甚至消失,这时就会导致体液的重新分配。
就像到游乐园坐过山车,当过山车从高处快速下落时,其实就有轻微的失重状态出现。此时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不适,尤其是头部的压力,这也是体液变化的一种体现。
神舟十三号的3名航天员,从年10月16日进入太空,如今已经在空间站停留了超过天。
长时间的失重环境,让航天员的身体发生变化,而“变胖”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。
听完聂海胜的解释,不禁让人沉默,原来航天员除了光鲜亮丽的一面,也在默默地承受着太空环境对身体的影响。
通过查询资料后发现,航天员进入太空工作,身体上的变化,远不止“变胖”这么简单。
航天员长期在太空生活,身体还会有哪些变化?
为了更加系统地分析和了解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状态,我们不妨将空间站与地面环境的差异,先进行对比分析。
在空间站内,除了失重之外,还有伴随有很强的宇宙辐射,与此同时,航天员的活动、饮水、用餐、睡觉等等,都与在地球表明有很大差异。
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,如果长期在南方生活,突然出差到北方,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。包括当地的食物、饮用水等,都可能会引起一些症状,这也就是常说的“水土不服”。
试想一下,航天员的出差任务,是在多公里高的空间站,那里与地表的环境差异,比南北差异要大得多,航天员需要客服很多困难,来适应这种变化。
通常情况下,航天员在进行训练时,也会进行太空环境模拟,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。但是,这种训练往往是对航天员意志力和本能反应的训练,无法改变航天员的身体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。
就以前面聂海胜提到的失重为例,除了会导致体液重新分配,让航天员“发胖”之外。失重的环境,会让航天员的骨骼、肌肉等组织,失去在地表时的拉扯力。
简单地说,就是航天员在空间站内,一方面肌肉和骨骼会失去重力的束缚,再加上所有的物体都处于失重状态,肌肉和骨骼的活动强度会大大减弱,长期停留在空间站,也会导致肌肉萎缩和骨骼流失加快。
不知道你发现没,航天员返回地球,从返回舱出来后,会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坐在凳子上。并不是因为航天员“矫情”,而是长期的太空失重环境,让航天员的骨骼变得疏松,肌肉萎缩,再加上不能立马适应重力环境,所以坐着的姿态,是航天员身体变化后的需要。
可能有人还听说过一些这样的说法,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后,身高会变高,其实这也是真实存在的。
由于空间站的失重环境,航天员的腰椎和脊柱的压力变小,韧带等软组织会长期处于放松状态。如果执行太空任务的时间较长,确实会因为脊柱拉伸,导致航天员的身高变高。
根据国际空间站的相关数据,在失重环境下连续停留时间超过半年,返回地球时的身高,大约会比出发前高出3%左右。
很多人觉得航天员英姿飒爽,但又有多少人明白,航天员背后的那些心酸。除了以上列举的航天员身体的变化,航天员还有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、患上直立不耐症等,而太空中的高强度辐射,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则还处于研究之中。
航天员在空间站中身体的变化,该如何消除?
每当航天员面对镜头时,他们向公众展现的,永远是坚强、刚毅的一面。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,他们始终面带笑容,将最好的一面,呈现给了世人。
航天员面对太空环境对自己的身体带来的影响,也似乎只是轻描淡写,聂海胜表示,太空的每件事,都很有趣,随着时间的推移,航天员也会慢慢适应太空生活。
看得出来,航天员们对宇宙的热爱和痴迷,他们为航天科技发展的奉献心甘情愿。
为了尽可能缓解空间站环境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,空间站内提供一些富含维生素、微量元素的食物,以及部分健身器材,帮助航天员进行身体调节。
值得庆幸的是,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身体的大部分变化,在返回地表之后,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锻炼,可以逐渐恢复。
结语
在面对记者的镜头时,聂海胜还说道,离开地面以后,才感觉到地球是多么让人流连、多么漂亮。
言语之间,聂海胜将航天员身处太空,对家园和家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说得一点没错,我们普通人出个差、上个学,都会思念家人,更何况航天员是在几百公里外的太空呢?
打开电视,经常能看到航天员向我们微笑着挥手致意,也许我们当时会骄傲,甚至羡慕他们,但谁又能想到,他们收获名誉的同时,也肩负着责任、使命,甚至是对身体的影响。
据了解,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,将于4月中旬返回地表,结束长达6个月的太空生活。
我们衷心地祝福,他们能平安回来,也应该从内心里为他们呐喊:欢迎回家!
年也注定是中国航天的一个不凡之年,神舟十四号、神舟十五号、问天舱、梦天舱等都将相继发射升空。
向航天员致敬,向航天科技工作者致敬,你们辛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