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萎缩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ldquo人体骨内H型血管与骨质疏松 [复制链接]

1#
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 https://m-mip.39.net/pf/mipso_5945933.html

来源:医院

年5月,医院骨科徐又佳教授团队、苏州大学“剑桥-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”徐璎教授团队联合在Natur出版集团旗下国际知名期刊《CllDathDisas》杂志(IF=5.,JCR2区)发表题为“HumantypHvsslsarasnsitivbiomarkrofbonmass”(CitationCllDathandDisas()8,;doi:10./cddis..36)的研究论文。该研究是目前为止,在国际知名期刊上,首个发表人体骨组织中存在“骨形成与骨内血管偶联”的论文。

有关骨质疏松症发生机制研究依然是各国研究热点,多年来研究主要集中在破骨细胞、成骨细胞、雌激素、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等方面。

年“骨形成与骨内血管偶联”新观点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节点研究成果是德国学者在《自然》杂志上报道。

文章内容:

①鼠的骨组织中有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(H型血管),主要存在于长骨的干骺端与骨膜下,是“骨生成与血管形成偶联关系”的重要载体;

②在老年鼠骨组织中,研究证实“H型血管”形成能力显著下降,且与老年骨量下降有显著因果关系;

③应用特定药物干预后,研究结果显示:促进了H型血管新生,可显著恢复骨量。

所以,骨内H型血管研究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。那么,人体骨组织中是否存在H型血管?H型血管变化与骨密度、年龄是否有关?这些是近几年各国研究的方向。

1.本研究紧跟当今热点,首次使用人的骨标本制作冰冻切片(10mm),并进行了免疫荧光染色,掌握了人骨标本的固定、脱钙、脱水及超薄切片等核心技术;首次在人的骨标本中证实H型血管的存在。

2.首次报道在绝经后患者中,骨量减低组患者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数量较正常骨密度组明显减少(骨量减低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),结果提示:骨内H型血管是骨量变化的早期敏感性指标。

3.在小鼠OVX模型中,DFO(去铁胺)干预后可以增加模型组骨内H型血管数量,同时模型组骨量明显提高;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。

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组长刘强教授:骨质疏松症的终点事件是脆性骨折;以人体骨组织为研究平台的成果,骨科医生非常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