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折的定义、病因、分类、诊断、并发症
1
定义
骨折(fracture)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。
2
病因
创伤性骨折:
1、直接暴力;
2、间接暴力:跌倒时手掌撑地致桡骨远端骨折或肱骨髁上骨折,骤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致髌骨骨折;
3、疲劳性骨折:远距离行*致第2、3跖骨及腓骨下1/3骨干骨折。
病理性骨折:骨髓炎、骨肿瘤、骨质疏松等所致骨质破坏,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。
3
分类
1、根据骨折处皮肤、筋膜或骨膜的完整性分类:闭合性骨折、开放性骨折。
2、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:a、不完全骨折:裂缝骨折、青枝骨折;b、完全骨折:横形骨折、斜形骨折、螺旋形骨折、粉碎性骨折、嵌插骨折、压缩性骨折、骨骺损伤。
3、根据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:稳定性骨折、不稳定性骨折。
4
诊断
临床表现:
1、全身表现:休克、发热;
2、局部表现:a、一般表现:局部疼痛、肿胀、功能障碍;b、特有体征:畸形、异常活动、骨擦音或骨擦感。
影像学检查:X线、CT、MRI。
5
并发症
早期并发症:休克、脂肪栓塞综合征、重要内脏器官损伤、重要周围组织损伤、骨筋膜室综合征(筋膜室压力>30mmHg,应及时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);
晚期并发症:坠积性肺炎、压疮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、感染、损伤性骨化(骨化性肌炎,多见于肘关节)、创伤性骨关节炎、关节僵硬、急性骨萎缩(好发于手、足骨折后)、缺血性骨坏死(常见于舟状骨、股骨颈骨折)缺血性肌挛缩。
骨折愈合过程及影响因素
1
骨折愈合过程
1、血肿炎症机化期
2、原始骨痂形成期
3、骨痂改造塑形期
2
骨折愈合影响因素
1、全身因素:年龄、健康状况;
2、局部因素:骨折的类型、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、软组织损伤程度、软组织嵌入、感染;
3、治疗方法的影响:a、反复多次手法复位;b、软组织、骨膜剥离过多;c、过多去除碎骨片;d、牵引治疗时牵引力过大;e、骨折固定不牢靠;f、过早或不恰当地功能锻炼。
骨折的急救
1
抢救休克
2
包扎伤口
若骨折端已经戳出伤口,并污染,又未压迫重要血管、神经者,不应将其复位。
3
妥善固定
目的:a、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,如血管、神经、内脏的损伤;b、减少骨折端的活动,减轻病人的疼痛;c、便于运送。
4
迅速转运
骨折的治疗原则
1
骨折的复位
复位标准:
1、解剖复位;
2、功能复位:标准:a、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、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;b、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,儿童若无骨骺损伤,在2cm以内;c、成角移位:轻微前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可自行纠正,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必须完全复位;d、长骨干横形骨折,对位至少1/3,干骺端骨折至少对位3/4。
复位方法:
1、手法复位;
2、切开复位:指征:a、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;b、关节内骨折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;c、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,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;d、骨折并发主要血管、神经损伤,修复血管、神经的同时,宜行骨折切开复位;e、多处骨折,为便于护理和治疗,防止并发症,应行切开复位;f、不稳定性骨折。
2
骨折的固定
外固定:
1、小夹板:四肢闭合性、无移位、稳定性骨折;
2、石膏绷带:a、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,创口愈合之前;b、某些部位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,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后,作为辅助性外固定;c、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,如腕关节融合术后;d、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。
3、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:前者用于颈椎损伤,后者用于肩关节周围骨折、肱骨骨折、臂丛神经损伤等。
4、持续牵引:
5、骨外固定器。
内固定
3
康复治疗
1、早期阶段:骨折后1-2周,患肢肌肉主动舒缩活动;
2、中期阶段:2周后,逐渐增加活动度及范围;
3、晚期阶段:骨折已临床愈合,外固定拆除,关键时期。
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
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时及时正确的处理创口,尽可能的防止污染,力争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。
骨折延迟愈合、不愈合的处理原则
1
骨折延迟愈合
骨折经过治疗,超过一般愈合时间,骨折断端仍未出现骨折连续,称骨折延迟愈合。X线显示骨折端骨痂少,轻度脱钙,骨折线仍明显,但无硬化表现。
除全身营养不良等因素外,主要原因是骨折复位和固定不牢靠。
针对原因适当处理,仍可达到骨折愈合。
2
骨折不愈合
骨折经治疗,超过一般愈合时间(9个月),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(3个月),仍达不到骨性愈合,称为骨折不愈合。X线表现为肥大型和萎缩型两种。
需切除硬化骨,打通骨髓腔,修复骨缺损,一般行植骨内固定。
声明:本文仅为学习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望大家理性判断及应用。
END
卫动
做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