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://m.39.net/pf/a_7288900.html1.骨折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断裂。
2.骨折的原因分类:外伤性骨折,病理性骨折,应力性骨折。
外伤性骨折是指由强度足以引起骨结构破坏的力一次作用引起,这个力包括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,比如小腿受到撞击。此外,还要注意外伤性骨折是否合并为神经或脊髓损伤等其他损伤。
应力性骨折又称为疲劳性骨折,是由低强度的负荷反复循环作用引起的。比如喜爱跑步或徒步长期远距离行走至跖骨应力性骨折。
病理性骨折是由骨骼疾病如骨髓炎,骨肿瘤所致的骨质破坏,其受轻微外力就发生骨折。
3.骨折原因的其他分类:
(2)骨折程度和形态分类---横形、纵形、斜形,螺旋形、穿孔形、粉碎形、嵌入形
4.骨折的愈合过程
要了解每个阶段的组织学与细胞学的变化,理解不同阶段临床特征并制定计划及注意事项。
(1)第一阶段---血肿炎症机化期:骨髓腔、骨膜下和周围组织血管破裂出血,在骨折断端及周围组织形成血肿,部分骨组织和软组织因缺血坏死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。随后血肿变为肉芽组织,再转化成纤维结缔组织,使骨折的两端连接起来,持续两周左右。
(2)第二阶段---原始骨痂形成期:在骨折断端内出现纤维组织或软骨组织及大量血管,骨折断端不能自由移动,临床特征为疼痛和肿胀的减轻。
(3)第三阶段---骨性骨痂形成期:硬骨痂期间,纤维骨痂被未成熟的编织骨取代,软骨痂向硬骨痂转换有一定的随意性,且不同部位在转换过程速度不同,存在重叠现象。如何运用科学的负重,最大程度引导不限制骨痂的生长是康复难点。
(4)第四阶段---骨痂改造塑形期,可持续至骨折后数年,编织股慢慢转化为板层骨和骨小梁,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。限制性因素基本消除,需尽快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。
5.临床骨折愈合标准
(1)骨折临床愈合标准
/p>
a.局部无压痛;
b.局部无纵向叩击痛;
c.局部无异常活动;
d.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,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;
e.解除外固定后,肢体能承受以下要求者:上肢向前平伸持重1kg达一分钟;下肢不扶拐在平地上连续行走3分钟不少于30步者,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者。
(2)骨折骨性愈合标准
a.1.具有临床愈合的5项标准;
b.2.X线片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,骨折线已消失或接近消失。
6.骨折愈合影响因素
(1)全身因素
a.骨折愈合速度与患者年龄关系密切,患者年龄越大骨折愈合速度越慢。
b.机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骨折的愈合,患有骨质疏松、糖尿病、营养不良等疾病的会延长骨折愈合的时间。
c.吸烟、酗酒等不良嗜好也可引起骨折愈合的明显延长。
(2)局部因素
a.断面接触面积大则骨折愈合较容易,断面接触面积小则愈合较难。
b.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,骨血供良好的松质骨部骨折愈合较快,血供不良的部位骨折则愈合速度缓慢。
c.损伤的程度,损伤程度越大越难恢复。
d.是否有感染,骨折发生感染会引起局部长期充血、组织破坏、脓液和代谢产物的堆积,均不利于骨折的修复。
e.若有肌、肌腱等组织嵌入两骨折端间,不仅影响骨折的复位,而且阻碍两骨折端的对合和接触,骨折难以愈合甚至不愈合。
7.骨折的处理原则(复位--固定--功能锻炼)
(1)复位
在骨折发生以后,其正常骨解剖结构发生移位,在复位治疗作用下,重新恢复骨折断端,使其恢复正常或者与原有解剖关系相接近,从而促进骨骼支架作用重新恢复。临床在对骨折患者采用复位的方法包含手术复位与闭合复位。
(2)固定
在骨折复位以后,由于不稳定特点,极易出现再次移位现象,因此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固定,确保位置满意,从而促进愈合。临床常应用的固定方法包含:牵引制动固定、外固定支架、石膏绷带、小夹板等,此为外固定方式。若患者实施手术治疗,通过切开术使用螺丝钉、髓内钉、钢针、钢板等进行固定,被称为内固定治疗。
(3)功能锻炼
通过功能锻炼,促进受伤肢体的肌肉收缩,从而使骨折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增加,有助于骨折愈合,避免发生肌肉萎缩。未被固定关节可采用主动活动或者被动活动,预防关节囊挛缩、关节黏连等,促进受伤肢体功能恢复,以骨折前骨状态为恢复。
8.骨折后功能锻炼的三个阶段
(1)第一阶段(受伤后1-2周)
此阶段为康复训练的早期阶段。在此阶段骨折断端不稳定,容易出现再次移位。所以在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,达到消肿和稳定骨折的部位。
在此阶段进行的锻炼主要以患侧远端和其他无伤部位的活动为主,例如,如果下肢出现骨折,可以进行踝泵,手臂出现骨折,可以进行手部的主动活动,此外,如果下肢出现骨质,在功能锻炼时可进行一些上肢的力量锻炼,若是上肢出现骨折,则可以正常进行步行等训练,保持出骨折部位以外,其他部位的活动,通过其他部位的活动,增强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,加快恢复速度。此外如果肿胀时间较长,可以借助肌肉贴来帮助引流。
(2)第二阶段(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)
此为康复训练的中期。此阶段肿胀逐渐消退,疼痛减轻,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,并逐渐形成骨痂,骨折处日趋稳定。
在此阶段可进行一些受伤部位肌肉的绷紧和放松交替的动作(等长收缩),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可进行一些让受伤部位主动受力的动作,并且在适当的角度下活动伤侧(无疼痛或者疼痛较小)此外,在此阶段可进行一些受伤部位近端的力量训练。
(3)第三阶段(骨折的骨头愈合之后)
此阶段骨头已经完全愈合,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剧烈运动,切不可在此阶段初期就进行一些大强度、大负荷的负重和速度训练,应该先循序渐进的恢复身体的本体感觉和心肺功能,在此之后进行一些中等强度的训练,慢慢过渡到强度稍大的训练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