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骨折这个词语,但是很多人对骨折形成的原因并不了解,造成骨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外伤或长时间的慢性损伤,最常见的暴力伤造成的,慢性损伤最常见的是疲劳骨折,多发于足部第二跖骨。
2.骨质的改变,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症,如长时间的营养不良、甲状旁腺疾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。
下肢骨是我们行走,跳跃,奔跑的主要骨环节,下肢骨相对其他骨组织,容易骨折。常见的下肢骨骨折有髋关节骨折,膝盖髌骨骨折,小腿腓骨骨折,崴脚造成的踝关节骨裂和骨折,还有多发于运动训练时的小腿腓骨骨膜炎。不管是下肢骨的哪一部分发生了骨折,对日常生活和活动范围都有很大的影响。
骨折的症状也是十分明显,主要分为两种
1、非特有体征:如肿胀、瘀斑、压痛,部分患者可出现此类症状,但并非骨折的特有症状;
2、特有体征:又名专有体征,如骨擦音、异常活动,出现此类症状,即可确认为骨折,但无该类症状亦不可否定骨折。因此,无法仅从外观判断骨折。建议患者进行X光片检查,必要时进行CT,甚至磁共振检查。
有骨折症状后,应该尽快就医,不能拖。如果严重,应该要做手术,帮助恢复正常生理状态。
其实对于骨折后的恢复,大多数人都有一个误区,就是等完全痊愈了再进行适当的运动,恢复身体和各个关节的功能。其实不然,在接骨手术完成后,疼痛症状不再有明显,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,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下肢关节骨折后恢复的一些康复动作。
(1)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早期做趾与踝关节的主动伸屈、旋转活动练习,股四头肌静止收缩,每天3-4次,每次10下。
(2)3周后可主动做屈伸患肢练习,方法是坐在床边,小腿下垂,双脚踩地或脚蹬地,练习用双臂撑起上身和抬起臀部。
(3)在骨折恢复期,术后1个月要加强髋、膝、踝部的肌力,以恢复行走能力,加强下肢的稳定性。主要方法是进行坐位与站位转换活动练习,以锻炼髋关节;踝关节主动屈伸、旋转活动,以及下蹲起立。
尽快的做术后的康复动作有利于伤病组织的愈合,也能防止肌肉的轻微萎缩。对于骨折后的恢复起到关键的作用。
骨折后到完全恢复还有很长的距离,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,其实现实中严重的损伤,一百天也不能完全恢复,骨折后恢复也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骨折患者会盲目的补钙,虽然补钙对骨折有好处,但是如果补钙量过高,就会导致患者出现血钙,每天只需要补充少许钙元素即可,然后再加强锻炼,这样才能够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,加快骨骼愈合的速度。骨折患者在日常也不要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,骨折患者往往会食欲不振,吃太多消化之物会使患者的肠胃功能受到影响。
欢迎